top of page

世界地理

Wordld Geography

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  • Twitter Social Icon
  • Google+ Social Icon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  • Pinterest Social Icon
  • Instagram Social Icon
淋雨一直走 - 張韶涵
00:0000:00

第一章 亞洲

1.1 概述

自然環境

高原、山地為主的地形

  • 地形複雜,高原和山地面積廣大,約占亞洲四分之三。

  • 平均海拔約一千公尺,在七大洲中僅次於南極洲。

  • 中部高,四周低,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。

    • 青藏高原

    • 帕米爾高原

    • 喜馬拉雅山脈

  • 高原、山脈的外圍有低平寬廣的平原。

    • 北部的西西伯利亞平原

    • 東部的中國東部平原(東北平原、華北平原)

    • 南部的印度河恆河平原

  • 受地形地勢影響,河流大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、山地,呈放射狀向四周流去。

  •  世界最高大的山脈  :喜馬拉雅山脈

世界最高大的高原 :青藏高原

世界最高峰               :珠穆朗瑪峰

世界最低的平原      :西西伯利亞

世界最低的地方      :約旦的死海

氣候複雜多樣、季風氣候顯著

  • 地域寬廣,跨越寒溫熱三個氣候帶。

  • 各地降雨情況因距海遠近不同而差距很大。

  • 地形複雜、地勢起伏大造成亞洲氣候複雜多樣。

  • 內陸腹地面積寬廣,受海洋影響小,呈大陸性氣候。

  • 大陸和周圍海洋的熱力差距大,產生季風環流,形成季風氣候。

  • 大陸性氣候差異強烈,季風氣候顯著。

     

居民

  • 人數約 44.27億(二〇一四年),占世界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六十。

  • 人口分佈不平均:

    • 東亞、東南亞和南亞的沿海地區和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區人口稠密;

    • 內陸乾旱區、高寒荒漠區北部寒帶地區人口稀少。

  • 人種

    • 以黃種人最多,約占亞洲人口60%,主要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;

    • 白種人僅次,約占亞洲人口30%,主要分佈在南亞、西南亞、中亞和北亞;

    • 黑種人稀少,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個別地區。

  • 民族共有一千多個,大多數國家皆多民族,導致亞洲語言複雜。

  • 宗教

    • 是世界三大宗教(佛教、道教和基督教)的發源地,

      • 佛教主要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的中印半島,

      • 伊斯蘭教主要分佈在西南亞、中亞及南亞的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印尼等國,

      • 基督教新信徒人數不多。

經濟發展的差異

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十分懸殊

  • 日本、新加坡是發達國家,大部份爲發展中國家,各國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距。

  • 西南亞的石油輸出國(沙地阿拉伯、科威特等)靠巨大的石油財富而成爲富裕國家。

  • 亞洲四小龍(台灣、韓國、香港和新加坡)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。

  • 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落後,主要以農礦等初級產品經濟為主,工業薄弱。

 

農業是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基礎

  • 主要農產品占世界重要地位(稻米)。

  •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,東南亞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區和熱帶作物產區。

  • 重要的物產有棉花、蠶絲、茶葉、黃麻、油菜籽、花生、菸葉等。

  • 畜牧業主要分佈在西南亞非石油生產國和中亞各國,以及蒙古等國。

 

亞洲工業基礎薄弱,發展水平和地區分佈不平均

  • 大多數國家以傳統的採礦業和農牧產品加工工業為主,工業基礎薄弱。

  • 日本的工業高度發達,在世界佔重要地位。

  •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的現代工業發展得很快。

  •  亞洲四小龍成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,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和中國沿海地區的現代工業也正興

起;

中亞地區和南亞的印度等國家基礎工業發達;

西南亞採油業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
  • 各地工業發展速度和分佈不均。

1.2 東亞

概述

  • 位於亞洲的東部,太平洋的西岸。

  • 有中國、日本、朝鮮、韓國和蒙古。

東部季風氣候,西部大陸性氣候

  • 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大,在相同強度的陽光照射下,陸地比海洋增溫快,冷卻也快,溫度變化大,陸地氣溫變化也大於海洋氣溫變化。

  •  冬季陸地冷卻快,氣溫低,風從陸地吹向海洋;

夏季陸地增溫快,氣溫高,風從海洋吹向陸地。

  • 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——亞歐大陸的東部,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——太平洋西岸,海陸對比強烈,造成季風顯著。

  •  冬季盛行吹北風,寒冷乾燥氣流從西伯利亞、蒙古一帶吹來,影響範圍廣,使東亞大部分地區地區低

溫少雨;

夏季盛行吹南風,溼熱氣流來自太平洋、印度洋,爲東部沿海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,使該區的氣候高溫多雨。

  • 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內陸地區如蒙古和中國西北部地區,因深居內陸,距海遠,氣溫變化大,晝夜溫差大,雨量少,造成該區屬半乾旱和乾旱地區,其主要特點爲:

    • 降水少、多風沙、氣候乾燥。

    • 晴天多、雲量少,日照豐富。

    • 夏季炎熱、冬季寒冷,氣溫年變化和日變化大。

    • 地表呈草原和荒漠景觀。

 

沿海和內陸的經濟差異

  • 東部部沿海地區和西內陸地區因自然條件不同,造成經濟差異顯著。

  • 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,平原廣,適宜耕種,使該區農業興盛,物產富饒;

除此之外,該區人口稠密,城市集中,多優良港口,造成工商業和對外貿易興盛。

  •  西部內陸地區自然環境差,經濟落後,人口稀少;

在有水源灌溉的地區,形成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;

該區工業基礎薄弱,以採礦業和傳統農牧產品加工業爲主製造業集中在城市中。

日本

環境

東亞島國

概述:

  • ​​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。

  • 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國、九州四大島和附近許多小島組成,統稱日本列島,並以本州島面積爲最大。

  • 日本列島南北狹長,海岸線漫長曲折,由許多優良港灣。有利於發展海洋運輸和對外貿易。

  • 日本是世界最大航運國之一,東京、橫濱、大板、神戶等皆是太平洋沿岸著名的港口。

 

地形

  • 境內多山,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四分之三以上。

  • 本州島中部山脈相匯,地勢最高。日本最高峯爲富士山,海拔爲三千七百七十六公尺,爲活火山。

  • 平原狹小,以東京灣周圍的關東平原面積最大。

  • 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,地殼活動強烈,多火山、地震。

 

氣候

  • 位於東亞季風區內,又受四周海洋的影響,形成具有海洋性氣候的季風氣候。

  • 冬季溫和,夏季涼爽,降水充沛。

 

經濟

高度發達的經濟

  • 過去日本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。

  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動用了全國的人力與物力,日本的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;
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由於最先得到歐美各國的資助,故日本的經濟很快就得到恢復,自五十年代開始,日本的經濟便進入告訴增長時期。六十年代末,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以超越法國、英國和德國。

  • 因此,目前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。

 

農業:

  • 特徵

    • 由於地形平原地形小,故耕地面積很小。

    • ​採用現代化集約式農耕法,在小耕地上使用小型機械耕作。

    • 廣設梯田以增加農業耕地。

    • 大量使用化肥,增加農業產量。

    • 以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農業,以增加農業產量,如培植新品種、在溫室中種蔬菜等。

    • 從事農業活動多爲婦人及小孩。

  • 日本農業的問題:

    • ​可耕地小

      • ​由於日本多山地,平原少,故可耕地小。

    • 土壤不肥沃

      • ​日本的山地陡峭,常被雨水侵蝕,且爲酸性的火山土,所以土壤不肥沃。

    • 常受到驟雨及颱風的破壞

      • 日本東南部地區由於受到太平洋季風氣候影響,故常受到驟雨與颱風的破壞,使農民蒙受損失。

    • 降雪多,氣候嚴寒

      • 日本北部地區(北海道)由於緯度較高,氣候較寒冷,降雪較多,妨礙了當地的農業活動。

    • 人口多,需求量大

      • 日本人口多,對糧食的需求量大,但是耕地沒有增加,故糧食短缺。

 

漁業:

  • 日本有適宜魚群繁殖的東海大陸棚,故浮游生物多,魚群多。

  • 日本東部有黑潮暖流和清潮寒流交匯,故魚群多。

  • 海岸線曲折,多優良港灣,適合發展漁港。

  • 日本是一個島國,人民有冒險精神,刺激了漁業的發展。

  • 日本土地有限,可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很少,因此人民只能到海上謀生,以減少農村人口過剩的現象。

  • 由於日本的畜牧業不發達,加上人口多,故人民對魚肉的需求量大,刺激了漁業的發展。

  • 日本的造船業發達,有利於漁業的發展。

  • 發展漁業,可增加外匯,充裕國民經濟,因此受到政府的鼓勵和資助。

  • 日本教普及,科學進步,故捕魚技術高,漁獲量大。

  • 日本的交通系統完善,方便運輸,適宜發展漁業。

 

工業:

  • 屬發達的工業國,工業以重化工爲主,有電力、電子、電器、鋼鐵、造船、石油、紡織、化學等。

  • 政府重視發展教育和科學工藝技術,大力提高了勞動者的科技水平和勞動素質。

  • 利用島國的優勢克服資源不足的問題,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,大力發展尖端的科技技術,再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。

  • 將國內密集型的產業,耗能耗料和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東亞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,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工,攫取高額利潤。

 

  • 日本工業發達的原因:

    • ​土地有限

      • ​日本的山地多,故需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工業,賺取外匯,以穩定經濟。

    • 海運業發達

      • ​日本多優良港灣,且造船業發達,故海運業發達;又位於國際航線上,方便成本的輸出與原料和動力資源的輸入。

    • 交通發達

      • 日本的海、陸、空交通發達,運輸方便,有利工業的發展。

    • 勞工充足

      • 日本的人口多,故勞工充足。

      • 日本因教育普及,故人才多,且又忠於職守,對工廠有歸屬感,刺激了工業的發展。

    • 電力充足

      • 日本河流短促,有廉價的水力發電,使工業成本低,加上進口的燃料,基本上能源不缺。

    • 市場大

      • 日本國內的購買力強,故國內市場大。

      • 日本的物品價廉物美,且運輸又方便,故海外市場大。

    • 政府積極發展工業,實行關稅保護的政策,又重視培訓勞工,刺激了工業的發展。

    • 日本最先得到歐美各國的援助,因此工業發展快。

 

  • 日本工業發展的劣勢:

    • ​天然資源缺乏,大部分原料和燃料都依靠進口。

    • 國內市場有限,主要依靠國際市場。

    • 日本的國內市場與加工能力與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存在尖銳的矛盾,日本整個經濟是建立在外銷的基礎上,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、生產及銷售則成爲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柱。

    • 日本的工業主要依靠國際市場,故面對其他國家的劇烈競爭。

    • 日本土地有限,故缺乏土地建設工廠以發展工業。

    • 日本工業過於發達,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和污水,造成環境的污染。

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

  • 工業分佈不平均,大部分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及瀬戶內海的狹長地帶。

  • i海運條件好,方便原料的輸入與產品的輸出。

  • 「臨海型」的分佈特點使日本充分利用其島國優勢發展工業,以減少原料和成品的轉運環節和運費。

    • ​日本本州南部有三灣一海(東京灣、伊勢灣、大板灣和瀬戶內海)地區,由許多大型工廠與企業排列與港口碼頭周圍,工廠與碼頭港口之間有輸送帶運輸連接,使進口原料可直接運輸至工廠,出口產品可直接裝船起運。

  • 由於工業過於集中,造成的社會問題有:

    • ​城市人口過於集中,造成擁擠。

    • 地價昂貴。

    • 水工不足。

    • 環境污染。

  • 主要工業區有:

    •  

      京濱工業區 (東京、橫檳)

    • 名古屋工業區

    • 阪神工業區(大板、神戶)

    • 北九州工業區

  • 城市:

    • ​東京

      • ​日本首都,位於關東平原南部和東京灣的西北部。

      • 是全國最大的城市與政治中心。

      • 東京的海、陸、空交通都很發達,是日本國內與國際交通的樞紐,從北海道通往北九州的「新幹線」高速鐵路就在這裏交匯,方便了原料的輸入與成品的輸出。

      • 是原產品和工業品的集散中心。

      • 人口多,勞動力充足。

      • 日本主要的工業中心,主要有紡織、金屬、電器和機械等。

中國

環境

地理環境

(一)國土遼闊,海陸兼備

  • 中國國土面積約爲九百六萬平方公尺,世界排名第三,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。

  • 中國陸上的國界線長達二千萬公尺,相鄰的國家有十五個。

  • 中國東臨四海一洋:

    • 渤海、黃海、東海、南中國海。

    • 太平洋。

  • 島嶼眾多,最大的島爲臺灣島,另外還有海南島、東沙群島、西沙群島、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。

 

(二)地勢西高東低,地形複雜多樣

 

  • 地形、地勢對中國氣候、河流、交通帶來的影響:

    • ​地形複雜多樣、爲農、林、牧業等帶來有利的條件。

    • 山區廣大,佔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三;而平原狹小,只佔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,因此耕地較少。

    • 從西向東傾斜的地勢,有利於海洋的溼潤氣流深入內陸,帶來豐沛的水汽,使東部大部分地區降水豐富。

    • 西高東低的地勢,使大部分河流向東流,溝通了東西的交通,方便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聯繫。

    • 西部高原山區受地形限制,發展交通困難,對外聯繫不便,經濟發展較慢。

    • 由於地勢起伏大,造成河流湍急,帶來豐富的水能資源。

三)季風氣候顯著、水旱災害頻繁

  • 大部分地區屬溫帶,南部小部分地區屬溫帶,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。

  • 因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——亞歐大陸,面對世界最大的還有——太平洋,使中國成爲世界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地區。

  • 優點:

    • ​夏季,全國普遍高溫,風從海洋吹向陸地,帶來豐沛的水汽。

    • 夏季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,氣候複雜多樣,有利植物的生長。

  • 缺點:

    • ​地區分佈上,降水從東南至西南遞減。

      • ​西北部降水量少雨四百毫米的地區,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一半。

      • 乾旱地區,基本位於非季風區,地表被沙漠和戈壁廣佈。

      • 半溼潤地區也是缺水區,乾旱成了農業面對最大的威脅。

    • 時間分佈上,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,且季節和年際變化大。

      • ​夏季季風使大部分地區水旱災害相當頻繁。

      • 夏秋季節時,東南部會受到颱風與熱帶風暴的襲擊。

      • 冬季全國普遍低溫,風從陸地吹向還有,全國寒冷少雨。

      • 從晚秋到早春時(夏季季風),北部的冷氣團會襲擊南部,影響冬天作物的生長

(四)河湖眾多,防洪任務艱鉅

河:

  • 長江

    • 發源於青藏高原,自西向東注入渤海。

    • 幹流全長爲六千三百公里,爲世界第三長河(二〇一五年)。

    • 流域寬闊,水系龐大,水量豐富。

  • 黃河

    • ​發源於青藏高原,向東注入渤海。

    • 幹流全長五千五百公里,爲世界第六長河(二〇一六年)。

  • 京杭大運河

    • ​爲世界開鑿的歷史最早,最長的人口運河。

    • 位於中國的東部,溝通了南北的水系的大運河。

  • 中國最大的內流河:塔里木河

  • 中國第三大河:黑龍江

  • 世界最高的河:雅魯藏布江

 

湖:

  • 中國的湖泊主要分佈在雅魯藏布江和東部平原。

  • 中國最大的湖:青海湖,屬鹹水湖。

  • 中國四大湖:洞庭湖、洪澤湖、太湖、鄱陽湖。

(五)自然資源總量大,人均少,分佈不均

  •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,許多礦產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首位。

  • 但由於人口過多,人均資源相對不足。

  • 自然資源的分佈:

    • ​耕地主要分佈在東北平原。

    • 天然森林主要分佈再東南和西北部的偏遠山區。

    • 草原主要分佈在西北部乾旱、半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區。

    • 煤、石油、鐵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的地區。

    • 有色金屬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的地區。

    • 天然氣主要分佈在西南區。

    • 稀土主要分佈再內蒙古地區。

    • ​造成的影響:使中國在發展經濟和交通運輸帶來困難。

 

經濟

經濟、教育發展和地區差異

  •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自東南沿海地區向西北內力地區呈遞減之勢。

    • 東南部位於季風氣候區,自然條件優越,是中國主要的農耕區。

      • 東南部依秦嶺-淮河一線可分爲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:

        • 北方地區包括東北區和黃河中下游區,受降水限制,耕地多爲旱地。

        • 南方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區、南部沿海區和西南區,降水豐沛,耕地多爲水田。

      • 自然環境爲該區沿海地區的經濟提供的有利條件:

        • 東南部臨海,氣候溫和多餘,屬季風區,氣候條件好。

        • 沿海地區對外交通方便,利於對外的經濟發展。

        • 開發歷史悠久,多耕地,礦產和水資源豐富,利於經濟的發展。

        • 多河流湖泊,爲經濟發展提供有立地條件。

    • 西北部基本上位於非季風區,包括青藏區和西北內陸區,由於降水少,交通不便,經濟、教育發展水平極低。

1.3 東南亞

概述

  • 位於亞洲的東南部,介於中國、印度和大洋洲之間。

  • 包括中印半島(大陸東南亞)和馬來群島(島嶼東南亞)。

    • 中印半島

      • 位於南中國海與印度洋之間。

      • 分別于中國和印度相連而命名。

 

  • 馬來群島

  • 位於中印半島東南方,由逾兩萬大小島嶼組成。

  • 因當地主要居民為馬來人而命名。

  • 我國半島屬於中印半島(大陸東南亞),沙巴和砂拉越成為屬於馬來群島(島嶼東南亞)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 

中印半島諸國

泰國

  • 位置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中部、南臨暹羅灣。

  • 地形

    • 北部和西部為山地,地勢險峻。

    • 叢林密佈,盛產木材(柚木)。

    • 地處內陸背風面,降雨少,形成大片荒地和草原。

    • 東北部爲呵叻高原。

    • 中部有一大片平坦寬闊的肥沃土壤,爲湄南河沖積平原,是主要的農耕區和稻米區。

      • 湄南河三角洲所產稻米占全國的一半,是著名的米倉。

  • 經濟

    • 農作物以水稻爲主。

      • 大量出口。

      • 分佈再湄南河三角洲。

    • 經濟作物以橡膠爲主。

      • 泰國的重要經濟作物。

      • 分佈再泰南半島及東南沿海地帶。

    • 礦產是重要經濟作物。

      • 分佈在泰南半島和東南沿海一帶。

      • 以錫礦最為豐富,集中在泰南半島。

      • 以普吉島產量最多。

    • 四大產物:稻米、橡膠、錫礦、柚木。

    • 工業

      • 有四分之三的製造業集中在曼谷及其四周。

  • 人口

    • 種族:八成以上是泰族、華人和馬來人。

    • 湄南河三角洲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。

    • 國教為佛教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曼谷

      • 泰國的首都。

      • 泰國第一大城市。

      • 泰國的交通中心和最大的港口,有泰國「門戶」之稱。

      • 全國進出口貨物由此集散。

      • 有「水上市場」之稱,曼谷市內河渠縱橫,水道四通八達,水上有許多載客和售貨的小船。

緬甸

  • 位置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西北部,是中印半島最大的國家。

  • 宗教

    • 全國主要信奉佛教。

  • 地形

    • 山嶺密佈,山川縱列。

    • 地勢北高南低,山脈和河流都由北向南。

    • 河流的侵蝕、切割作用劇烈,高山深谷相間分佈,地表起伏大。

    • 分爲三部分

      • 西部和北部是山地。

      • 東部是撣邦高原。

      • 中南部爲伊洛瓦底江中央谷地。

  • 經濟

    • 以農業為主,耕地大都分佈在中央谷地,主要種植稻穀。

      • 分佈在南部的三角洲,雨量充足,水田廣佈。

      •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全國最大產區,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。

      • 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,雖然屬降雨較少的乾燥區,但因開發早,灌溉設施好,成爲緬甸第二大稻米產區。

    • 高原山區森林廣布,伐木業旺盛。

      • 出產柚木、紫檀等名貴木材。

      • 泰國和緬甸是世界兩大柚木輸出國。

    • 礦業

      • 石油    - 伊洛瓦底江中游。

      • 錫、鎢- 南部狹長地帶。

      • 玉石也很著名。

    • 緬甸二大出口產品:木材和稻米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仰光

      • 位於南部近海的仰光河岸。

      • 全國最大的城市和商港

      • 世界著名的米市。

      • 佛教文化中心,仰光大金塔是東南亞著名的佛寺。

越南

  • 地形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最東部,東臨南中國海。

    • 地勢南北狹長。中部狹窄,北端和南端較為開闊。

    • 安南山脈(長山山脈)從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,構成越南地形的骨幹。

  • 經濟

    • 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主要稻米產區。

    • 經濟作物以橡膠、甘蔗和咖啡較為重要。

  • 人口

    • 南北兩端的三角洲平原不僅是越南主要農業區,也是人口稠密區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河內

      • 越南首都。

      • 是全國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,水陸交通的樞紐。

      • 東邊的海防是北部重要的海港。

    • 胡志明市

      • 位於南部三角洲,原稱西貢。

      • 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南部最重要的商港。

寮國

  • 地形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內陸,人口稀疏。

    • 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。

    • 人口稀疏的山地國家。

  • 經濟

    • 山區多被森林覆蓋,出產柚木、紫檀等。

  • 交通

    • 叢林交通不便,大象成為交通工具。

    • 湄公河從寮國西部和泰、寮邊境流過,水能資源豐富。

  • 人口

    • 大多集中在湄公河流域,從事農耕,出產稻米和玉米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永珍

      • 位於湄公河北岸,有水運河可通下游港口。

柬埔寨

  • 地形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東南部,地形以中部平原最為寬闊。

    • 湄公河從北向南縱貫中部,水流平穩,利於航運。

    • 洞里薩湖(金邊湖)是東南亞最大的湖泊。

    • 湄公河兩岸和洞里薩湖周圍的平原,是稻米產區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金邊

      • 柬埔寨首都。

      • 位於湄公河和洞里薩湖的會合處。

      • 有鐵路通往西南海岸的主要海港施漢努(諾)港,向西北通往馬德望與泰國的鐵路相接。

    • 吳哥

      • 柬埔寨的古都。

      • 位於洞里薩湖北面。

      • 吳哥窟是十二世紀的宗教建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島嶼東南亞諸國

新加坡

  • 概述

    • 全稱新加坡共和國,位於馬來西亞南端,隔着柔佛海峽。

    • 由主島新加坡島及其周圍50多個小島組成。

    • 新加坡在梵文的意思是“獅子城”。

    • 面積約有七百一十六平方公里,人口約有五百五十三萬(二〇一五估計)。

    • 居民四分之三是華人、其次是馬來人和印度人。

 

  • 地理位置

    • 南面的新加坡海峽是馬六甲海峽咽喉所在:

      • 是東南亞貿易集散和轉口中心。

      • 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航線的必經之地,成爲來往船隻的中途站。

    • 處在東南亞中心:

      • 是世界航運的重要樞紐和國際貿易中心。

  • 經濟發展

    • 土地狹小,自然資源缺乏,糧食依靠進口,食用水也由國外進口。

    • 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港口的優勢,發展石油提煉及加工、造船業、電子電器等工業。

    • 工業在國家經濟佔主導地位,成為工業發達國家。

      • 發展工業的原因:

        • 重組經濟體系,使經濟多元化

          • 必須減少對轉口貿易的依賴,免受他國控制,故唯有發展工業。

        • 缺乏天然資源

          • 嚴重缺乏天然資源,唯有發展工業,方可賺取外匯。

        • 製造就業機會

          • 人口多,唯有發展工業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

        • 土地有限

          • 新加坡國土小,唯有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工業,以賺取更多。

      • 發展工業的條件

        • 地理位置優越

          • 位於東南亞中心,方便取得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工業原料。

          • 位於東西貿易航線上,是世界各商船的必經之地,方便世界各地原料的輸入及成品的輸出。

        • 交通網密集

          • 海運業發達,方便原料的輸入和成品的輸出。

          • 陸路交通發達,公路、鐵路網密集,方便原料的輸入與成品的輸出。

          • 空運便捷,樟宜機場協助輸入精密機械零件,輸出電腦、機器人,帶動高科及工業的發展。

        • 金融組織健全,資金雄厚

          • 是世界銀行、金融、保險業中心,貸款容易。

          • 政治穩定,投資氣氛良好,外資多。

          • 國民儲蓄多,且政府也給予貸款。

        • 勞工充足

          • 有充足的國外勞工。

          • 工業施行機械化、電動化,以減少對外勞的需求。

        • 市場大

          • 國內市場大,人民生活水平高,購買力強。

          • 國際市場大,除東南亞各國外,還可銷售至歐、美、澳等國。

        • 動力資源充足

          • 大量輸入石油及天然氣,故電力供應充足。

        • 工業政策

          • 開發偏僻區,使工業全面發展。

          • 給予新興工業免抽五年所得稅的優惠。

          • 建設設備完善的廉價廠房,以加速工業的發展。

          • 出國訪問與宣傳,以吸引外資。

          • 設立工藝學校與學院,以培訓人才及提供在職訓練。

      • 發展工業面對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:

  • 岌巴港

    • 成爲世界大港之一的原因:

      • 地理位置優越

        • 位於東南亞的中心。

        • 位於東西貿易航線的必經之地,吸引船隻到來。

        • 腹地廣大,可服務其他臨近國家。

      • 港口設備完善

        • 是一個深水避風港,方便起卸貨物。

        • 有造船、修船的服務,方便船隻維修。

        • 供應燃料、食水和食物,使船隻補給方便。

        • 貨艙多,其存放安全。

      • 政策

        • 是一個自由港及轉口貿易中心,易吸引外國船隻到來經商。

    • 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性:

      • 易取得工業原料,發展工業,提供就業機會,賺取大量外匯。

      • 可賺取大量的海港費。

      • 由世界各地入口的貨物多樣化,款式新穎,價格便宜,使商業發達。

      • 帶動旅遊業的發展。

      • 容易取得糧食。

 

印尼(印度尼西亞)

  • 概述

    • 面積有一百九十多萬平方公里,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。

    • 由散佈在海洋的一萬三千多個島嶼組成,有「千島之國」之稱。

    • 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。

  • 地理位置

    • 位於中印半島與大洋洲之間。

    • 東南亞最大的國家。

  • 地形

    • 地勢大多都是山地丘陵,地形崎嶇。

    • 位於板塊交接處,地殼活動強烈,多火山地震。

    • 有400多座火山,活火山有77座,有「火山國」之稱。

  • 人口

    • 人口約有2.5億多左右(截至二〇一四年),居世界第四。

    • 以馬來人為主,多信奉伊斯蘭教。

    • 爪哇島是印尼最重要的島嶼,集中全國60%以上的人口。

  • 氣候

    • 高溫多雨。

    • 樹木蒼翠、四季花開。

  • 自然資源

    • 農產品

      • 人民以農業為主。

      • 糧食作物:水稻和玉米。

      • 經濟作物:橡膠、油棕為主。

      • 印尼特產:木棉、金雞納霜、藤、丁香

    • 木材

      • 印尼是熱帶硬木輸出國。

      • 有鐵木、檀木和柚木等。

    • 礦產

      • 錫礦:分佈在邦加島、勿里洞島

      • 石油:分佈再蘇門答臘、加裏曼丹

        •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

        • 石油和天然氣是印尼經濟的主要來源

  • 城市

    • 雅加達

      • 印尼的首都。

      • 位於爪哇島西北岸。

      • 是全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
      • 東南亞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海港。

  • 島嶼

    • 爪哇島

      • 印尼最重要的島嶼。

      • 面積不到全國的百分之七,卻集中了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。

      • 世界人口最稠密區之一。

      • 有肥沃的火山土,是全國主要的農業區及人口稠密區。

汶萊

  • 位於婆羅洲北部,北臨南中國海。

  • 面積有五千七百多平方公里,人口有30萬。

  • 西部人口占全國五分之四。

 

  • 人民從事農業和小型加工業。

  • 經濟以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和輸出為主。

  • 因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厚,成為東南亞最富裕的國家。

1.4 南亞

概述

南亞的位置和國家

  • 亞州南部,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,亞歐大陸延伸的部份。

  • 東瀕孟加拉灣,西瀕阿拉伯海,南臨印度洋,北爲喜馬拉雅山脈。

  • 共有7個國家。

    • 北部:尼泊爾,不丹(內陸國)

    • 中部: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(臨海國)

    • 南部:斯裡蘭卡、馬爾代夫(島國)

  •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。

自然環境條件比較優越

  • 地形

    • 分為三大地形區:

1. 北部山地

  • 爲狹長的喜馬拉雅山脈,阻礙了氣候和交通。

 

2. 中部平原

  • 由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組成。

  • 南亞主要的農業區和人口稠密區。

    • 印度河平原:由印度河沖積而成。

    • 恆河平原   :由恆河,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。

 

3. 南部高原

  • 主要由德干高原組成,因長期受到侵蝕,地形起伏小。

  • 土地肥沃,有豐富的礦場資源。

  • 氣候

    • 主要氣候為南亞大部份地區位於北魏10°至30°之間,屬於熱帶季風氣候,分乾濕兩季:

      • 雨季:6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風,帶來了奉陪的降水,為世界睡到集中產區之一,但是易造成水旱災害。

      • 旱季:10月至翌年5月成行東北季風,氣候乾熱,農田乾枯,土地龜裂,河流斷流,人民用水困難。

    • 爲了抵禦水旱災害,人民修築了許多水利工程。

      • 北部印度河、恆河流域修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。

      • 南部修建許多防寒的蓄水池。

 

文化歷史悠久

  • 印度河流域是人類早期文明之一。

  • 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,文化歷史悠久。

    • 佛教:起源於古印度,主要受到斯裡蘭卡人的信奉。

    • 印度教:印度、尼泊爾等國。

    • 伊斯蘭教: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。

印度

  • 地理位置:

    • 位於南亞次大陸,東南瀕孟加拉灣,西南臨阿拉伯海。

    • 是南亞最大的國家。

  • 人口:

    • 有12.52億(二〇一三年)的人口,居世界人口第二多。

    • 約分屬300各民族,以印度斯坦人爲最多。

    •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,給農業帶來極大的壓力,控制人口增長是印度面臨的重大問題。

  • 文化:

    • 人民主要信奉印度教。

    • 全國語言和方言有1600多種,但定官方語言為興地語和英文。

  • 城市:

    • 新德里

      • 位於印度河流與與恆河流域之間的交通要道上。

      • 爲全國鐵路、公路及航海樞紐。

 

經濟的發展

  • 農業

    • 自然條件優越,但受到英國殖民者的束縛,農業生產力水平低。

    • 主要糧食作物:

      • 水稻- 分佈在恆河下游、布拉馬普特拉河沿岸和沿海沿岸的地區。

      • 小麥- 分佈在恆河中下游地區。

    • 主要經濟作物:

      • 棉花、皇馬、茶葉、花生、甘蔗。

  • 礦業

    • 礦場資源豐富。

    • 有鐵、夢、韻母、藍晶石、煤、鉻(gè)礦等。

    • 主要分佈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。

  • 工業

    • 電力、鋼鐵和機械的發展最為迅速。

    • 重視培訓人員,繼承了英殖民政府留下的行政、教育等系統。

    • 發展高科技產業,如電子、核能、航空工業等。

    • 可出口多種電子產品,核電站的設計,用自製的火箭把人造衛星送入軌道。

    • 四大工業區:

      • 東北工業區

        • 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。

        • 生產煤、鐵、錳和黃麻,發展輕重工業。

        • 鋼鐵工業和麻紡織工業發達。

        • 對內有完善的公路,對外有港口。

      • 孟買-波那工業區

        • 棉織業中心。

        • 機械、化工1、煉油等工業發達。

      • 阿姆達巴德-巴洛達工業區

        • 靠近棉產區,主要以棉織業為主。

      • 班加羅-馬都拉工業區

        • 是新興工業區,發展的最快。

        • 輕重工業並重。

巴基斯坦和孟加拉

乾旱之國巴基斯坦

  • 地理位置:

    • 位於南亞西北部。

    • 東爲印度,東北爲中國。

    • 西北為與阿富汗的交接,西為伊朗。

    • 南為阿拉伯海。

  • 地形特徵:

    • 有五分之三為山區和丘陵地。

    • 發源自中國的印度河進入巴基斯坦后流向阿拉伯海,全長二千三百公里。

  • 人口:

    • 有97%人民信奉伊斯蘭教。

  • 氣候特徵:

    • 位於北回歸線以北,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。

    • 終年高溫,蒸發量大,氣候炎熱乾燥。

    • 年雨量不超過兩百五十公釐。

  • 經濟:

    • 以農業為主,印度河平原為經濟發展的中心。

      • 由於氣候炎熱乾燥,所以灌溉農業發達,印度河為主要灌溉水源。

    • 印度河平原是巴基斯坦最肥沃的農耕區。

    • 主要作物:小麥、稻米、棉花、玉米、甘蔗。

  • 工業:

    • 以棉織工業為主。

 

水鄉澤國孟加拉

  • 地理位置:

    • 位於南亞東北部。

    • 大部份的國土都在由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。

    • 南為孟加拉灣,東南為緬甸,其他都與印度連接。

  • 地形特徵:

    • 地形以平原低地為主。

    • 河流縱橫,土地肥沃,生產稻米和淡水魚。(魚米之鄉)

  • 人口:

    • 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國家之一。

    • 國教為伊斯蘭教。

  • 氣候特徵:

    • 大部份屬熱帶季風氣候,濕熱多雨。

    • 應風潑多餘。

    • 春夏時喜馬拉雅山上冰雪融化,河水水位上漲。

    • 受季風影響,夏季多雨。

  • 經濟:

    • 以農業為主。

    • 糧食作物:水稻

    • 經濟作物:黃麻(是黃麻治國),之地優良,產量前列。

  • 工業:

    • 以黃麻工業為主。

    • 首都達卡的麻織、棉織、造紙工業發達。

  • 城市

    • 達卡

      • 孟加拉首都。

      • 是全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
      • 有麻織、綿織、造紙等工業。

1.5 西南亞

概述

西南亞的位置和國家

  • 地處五海三洲兩洋之地,交通佔略低爲十分重要:

    • 位於亞洲、歐洲和非洲的連接地帶,濱臨地中海、紅海、阿拉伯海、黑海和里海,有“五海三洲之地”之稱。

  • 自古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。

  • 除了有鐵路、公路及航空連接三大洲外,還控制海上的交通要道。

    • 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,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。

    • 土耳其海峽溝通了黑海和里海。

    • 波斯灣是西南亞石油輸出的重要航道。

  •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:

    • 西南亞處於聯繫三大洲、溝通兩大洋的重要位置。

      • 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,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。

      • 土耳其海峽溝通了黑海和裡海。

      • 波斯灣是西南亞石油輸出的重要航道。

    • 古代的絲綢之路由中國到歐洲,所以西南亞是自古東西交通的要道。

    • 是東西方海陸空交通路線的必經之地。

    • 波斯灣是西南亞石油輸出的重要航道。

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

  • 大部份人民都是阿拉伯人,主要信仰伊斯蘭教。

  • 沙鳥地阿拉伯的買家是伊斯蘭教傳世人的誕生地,教規規定有經濟能力的信徒一生中至少應到麥加朝聖一次。

 

乾燥的高原

  • 地形

    • 以高原為主。

    • 綠洲:美索不達米亞平原

      • 由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沖積而成,土壤肥沃,灌溉方便,繁盛的農業地區,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。

      • 主要種植棗椰樹,是該區特產也是到那個地人民的食物。

  • 氣候

    • 北迴歸線橫貫西南亞南部,大部份地區位於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信風帶之間,氣候常年乾旱,屬熱帶沙漠氣候。

    • 全年高溫少雨,年雨量少於二百毫米,阿拉伯高原與伊朗高原境內有廣大的沙漠,只有地中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風時降水較多。

世界石油的寶庫

  • 是世界目前石油儲量最大,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。

  • 石油儲藏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以上,產量是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五。

  • 主要分佈在波斯灣沿岸。

  • 主要石油產國:

    • 沙特阿拉伯

    • 伊朗

    • 科威特

    • 伊拉克

    •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

  • 特點:

    • 儲量大

    • 埋藏淺

    • 出油多

    • 油質好

  • 因工業不發達,多出產到發達國家(90%的石油)。

  • 有些由輸油管傳到地中海和紅海沿岸的港口,再用油輪運出。

  • 大部份由波斯灣的港口出發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