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ck UEC(Senior Middle Level) Note

人文地理
Human Geography
第十一章 人口
11.1 人口的增長——人口增長的因素和理論
人口增長的因素
1. 人口的自然增長
-
人口出生數目與死亡數目的相差。
-
自然增長率:出生率 - 死亡率
2. 人口的社會增長
-
人口遷入量與移出量的相差。
-
人口社會增減率:移入率 - 移出率

人口和資源的關係:
-
人口影響到資源的消耗量。
-
資源的蘊藏量和可開發性影響到人口的數量和增長模式。
-
人口增長如果超過資源所負荷的數量,會造成資源耗損與環境惡化。
人口增長的理論
1.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
-
英國學者馬爾薩斯發表的《人口論》指出。
-
當人口增長超過糧食供應能力時,將因人口過剩,糧食不足而造成貧困、飢餓,犯罪與戰爭等問題。
-
只有通過道德的抑制,如獨身、晚婚等方式,減少人口出生,否則會發生災難、飢餓、瘟疫與戰爭,造成大量人口死亡,人口才能與資源保持平衡。
-
馬爾薩斯的理論與發達國家較爲脫節,原因爲:
-
沒有考慮工業革命後,帶給世人新科技,社會結構由農業向工業轉型。
-
不能預測到農業生產率的增加,如新大陸及熱帶地區的開法;農業新品種,農業化肥的發明和利用。
-
冷藏設備與運輸業的進步,改善糧食的保存及流通。
-
醫藥的進步及人口控制,改變了舊時的自然增長率。
-
-
二十世紀下半期,人口依然快速增長,但沒又出現幾何級數現象,而糧食生產遠遠超出人口的增長。

2. 人口增長過度模式
-
由法國蘭狄爾在《人口革命》提出。
-
現代化和工業化對人口產生革命性的影響,可以分爲四個階段:
1. 高均衡階段
-
高出生率,高死亡率,人口自然增長率接近零。
-
代表傳統社會的人口增長狀況。
2. 早期人口膨脹階段
-
維持高出生率,但死亡率開始下降。人口自然增長率急速上升,造成人口膨脹。
-
相當於工業化過程的初期。
3. 晚期人口膨脹階段
-
出生率隨着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,死亡率緩慢下降,這時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上升。
4. 低均衡階段
-
低出生率、低死亡率,人口自然增長率再度接近零。

11.2 人口遷移——國內和國外的人口遷移
國內的人口遷移
1. 由鄉區移入新的墾殖區
-
在我國聯邦土地發展局的及華夏,開墾彭亨、登嘉樓及吉蘭丹等地區的森林,把大量的鄉村居民引入墾殖區,成爲政府消除貧窮及改善鄉區經濟的一個目標。
2. 鄉區移入城市
-
鄉村人口到城市尋找就業及升學機會,城市的完善設備及更好的生活水準,形成了吸引鄉區人民的拉力。
國際的人口遷移
-
主要流向:由低收入國往高收入國。
-
歷史上,由許多受政治、宗教及經濟因素造成的國際移民,如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的華人,美利堅合衆國的黑人,澳大利亞的白人等。
-
在移民法律規定,能夠進入先進國的,都是教育程度較高,有特殊技能或有資產的人。
-
國際間的移民,造成許多國家人口種族結構多元化。
11.3 人口結構——人口金字塔
-
用來表達人口的年齡和性別結構最常用的模式。
-
可分爲三大類:
-
人數
-
性別
-
金字塔橫座標分別現實同一年齡組別男性與女性的人數百分比。
-
-
年齡
-
十五歲以下爲小孩。
-
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爲成人。
-
六十五歲以上爲老人
-
-

1. 發達國家類型
-
處於人口成長過度模式的第四階段,低出生率、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。
-
人口處於均衡狀態。
-
特徵:
-
金字塔底部萎縮,
-
人民壽命延長,人口金字塔往上延伸。
-

2. 發展中國家類型
-
處於人口成長過度模式的第二或第三階段。
-
死亡率開始下降,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,嬰兒和年輕人所佔百分比很高。
-
特徵:
-
金字塔地圖很寬。
-
金字塔加速向上收窄。
-

11.4 人口問題——人口過剩、人口分佈不均
人口過剩
-
人口過剩:當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超過該國在各種資源的承受力。
-
人口不足:當一個國家在各種資源的承受力超過該國的人口數量。
-
人口過剩造成的影響有:
1. 經濟的影響
-
失業率高,就業不足。
-
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,人民貧窮及生活水平低。
-
出現週期性的饑荒。
2. 政治與社會的影響
-
人口過剩的大戰中國家,無理承擔長期偏高的失業率和基本的社會責任。
-
教育、醫藥及房屋等基本設施供應不足。
3. 環境的影響
-
悠閒地自然資源不能無限地支持不斷成長的人口。
-
在不斷加強使用土地來養活更多人口的情況下,過量的化肥、農藥、開林闢地,都將使生太守污染及水土流失,造成環境被迫壞。
-
城市的噪音、擁擠及污染,使人們身心健康受到威脅。
人口分佈不均
-
大部分的人口集居在自然條件較優越的地區,造成人口分佈不均。
-
帶來的問題有:
-
世界各國人口的成長速度不一致,經濟法達地區人口增長緩慢;而經濟落後地區人口增長迅速。
-
發達國家工業技術和農業改革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,不僅能養活全國的人口及提供高質量的食品,還有大量剩餘的食品可供輸出;發展中國家糧食不足,人民瀕臨饑荒。
-
人口增長速度的差異,造成世界平均國民所得及生活水平相距很大。
-
-
世界各國的國內人口遷移是普遍的現象,因爲人口遷移阻力小。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,導致人口由經濟落後的鄉區,移居經濟發達的城市。
-
形成過渡膨脹的特大都市,如泰國的曼谷。
-
加劇鄉區的落後狀況。
-
-
一些國土較遼闊的國家,人口集中在沿海,分佈式分佈均,因此在開發內陸時,面對許多難題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