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人文地理

 

Human Geography

背景音樂 -
00:0000:00

第十二章 聚落

12.1 聚落的本質

聚落

  • 又稱居民點。

  • 是人類居住、生活、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。

  • 是人們從事勞動生產的地方。

  • 由建築物、道路和居民組成。

 

聚落的層次

  • 依據聚落範圍內人口數量及功能而排列。

  • 基本上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排列是鄉村、小鎮、城市、大城市、大都會及超級大都會等。

聚落的分類

  • 鄉村聚落

  • 城市聚落

 

聚落的層次地位,不是永久固定的。

  • 吉隆坡由一個礦村,發展到馬來西亞最大的都市。

  • 霹靂的北根吉打(Pekan Getah)衰退到成爲一個鄉村而已

     

12.2 鄉村聚落——特色、形成、分佈狀況、結構與機能

鄉村聚落的特色

  • 公元二〇〇八年,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。聯合國預計公元二〇五〇年世界人口有百分之七十將是城市居民。

  • 鄉村聚落與土地的關係密切,居民以適應各地自然條件的生活方式,反映出地方色彩的居住形式、風俗習慣、節目或活動等。

  •  農村的經濟:以農業爲基礎

山村的經濟:以農林業爲主。

漁村的經濟:以漁業爲主。

  • 農村所佔數目最多,分佈地區也最廣。

鄉村聚落的形成

  • 按照鄉村的成立過程與形態,基本上可分爲:

    • 自然發生的鄉村

      • 已具備適宜人類居住的條件,故爲自然形成的聚落。

      • 我國大部分漁村和農村都屬於這類型。

    • 計畫設定的鄉村

      • 起源新,是人爲的計畫所設定的聚落。

      • 成立的原因包括政治及經濟因素。

      • 我國的華人新村、圜丘及聯邦土地發展局的墾殖區,都屬於這類型,分佈形態比較有規則。

 

鄉村聚落的分佈狀況

1. 集中式(核心型)

  • 形態:房屋比較集中,平面形態呈近原型或不規則的對變形。

  • 位置:平原、盆地、河谷等地區。

  • 特點:有較良好的交通系統聯繫。

  • 例子:

    • 森美蘭州的吉馬新村(Kampung Jimah Baru)

      • 位於河谷,種植橡膠,有良好的交通系統聯繫。

      • 我國緊急法令時期(1948-1960)把散佈在四周的村落以安全爲理由把村民集中在此。

 

2. 直線式(線狀型)

  • 形態:房屋沿着河流、山谷、交通線等而建,呈線裝分佈。

  • 位置:河流、公路等兩旁。

  • 特點:交通線規則。

  • 例子:

    • 檳城的雙溪布隆村(Kampung Sungai Burung)

      • 房屋大部分建在公路及運河兩旁。

      • 居民以種植稻米爲主。

      • 運河兩旁高聳的基堤可以紡織睡在和海水入侵稻田。

      • 公里與聚落建設在基堤上,呈現直線式的分佈狀況。

 

3. 散佈式(分散型)

  • 形態:房屋零星散佈。

  • 位置:位於地形崎嶇的地區如山腳或森林的邊沿等。

  • 特點:房屋間的距離因地而異。

  • 例子:

    • 沙巴伯基隆村(Kampung Bokilong)

      • 人煙稀少,聚落散佈在山腳及森林的邊緣。

      • 由於地勢崎嶇,各村落僅依賴小徑及河道來聯繫。

 

12.3 城市聚落——區位、機能、土地利用和結構、土地利用的模式、影響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市土地利用的因素

城市的區位

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:

1. 地形條件與城市區位

  • 形成城市的理想環境:平原、河口河岸及熱帶的高原等。

  • 平原

    • 方便農業耕種,適合人來居住,交通聯絡便利,所以人口總是集中在平原。

    • 美國的波士頓-華盛頓城市帶,位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平原。

  • 河口河岸

    • 往往是灌溉方便、土質肥沃的沖積平原,易於發展農業。

    • 能提供河運海運的交通運輸,運輸方便,是工商企業發展的條件,也是城市擴展的動力之一。

    • 國際港口都市如紐約、馬賽、上海及東京等都是由於航運事業不斷發展而成的。

  • 熱帶的高原

    • 氣候涼爽,居住條件佳。

    • 非洲及南美洲的城市,有很多分佈在高原上,如肯雅的內羅畢及玻利維亞的拉巴斯,均位於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原。

 

2. 河流與城市區位

  • 世界上大河的兩岸幾乎佈滿了城市。

  • 越向中下游,河谷越開闊,城市也越密集。

  • 河流對城市的區位有直接的影響,城市密集的人口和活躍的工業活動,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用水,促使城市向河流考隆。

  • 城市與周圍地區的物質交換及人口流動,都直接依賴河流的聯繫。

  • 以農業生產發達爲起源的城市,特別是在中下游沖積平原的城市,更依賴河流作爲灌溉。

 

3. 資源與城市區位

  • 隨着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,因而形成礦業城市。

    • 以下地區城市的建立都和其豐富的礦物有關:

      • 中國的撫順:煤礦

      • 中國的鞍山:鐵礦

      • 中國的大慶:煤礦

      • 美國的利物浦:煤礦

      • 美國的伯明翰:煤礦

  • 人文資源的利用也可以興市

    • 旅遊資源:泰國的芭堤雅及美國的邁阿美

    • 文化資源:英國的牛津與劍橋,日本的筑波科學城,以當地大學爲中心發展起來。

    • 宗教中心:羅馬是天主教的根據地,麥加則是伊斯蘭教的聖地

 

4. 交通條件與城市區位

  • 交通方便的地方,易達性大,運費較爲低廉,工商業和服務業競相發展,城市因而星期。

  • 海陸空交通線交匯的地方,易達性最大,唱出現大城市。

    • 美國的紐約港

      • 位於哈德孫河口,北接伊利運河,貨輪可達五大湖,使其豐富堤羅大到整個美國東部和中部農工商的淨化地區。

      • 加上鐵路、公路及航空賢惠及,又位於北大西洋航線的要衝,形成世界著名港市。

 

城市的機能

1. 港口城市

  • 主要提供海運服務。

  • 日本的橫濱及臺灣的基隆等。

 

2. 首都

  • 規劃一特地區域,作爲一國的首都,扮演行政功能。

  • 澳大利亞的看貝拉、巴西的巴西利亞和美國的華盛頓等。

 

3. 工業城市

  • 不少城市以工業製造爲其主要功能。

  • 美國的底特律堪稱汽車城,匹茲堡則爲鋼鐵城。

 

4. 金融城市

  • 以金融爲最主要的服務。

  • 倫敦、紐約、東京及香港等皆爲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。

 

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結構

  • 一個城市內,類同的活動或功能經常聚集在一起,形成特定的土地利用,組成城市內部結構。

  • 城市及土地利用大致上可分爲以下幾類:

1. 商業用地

  • 以商業活動爲主體,不過也參雜一些工業和住宅。

  • 在城市的中心,一般稱爲商業中心區,商業活動頻繁,日間人口眾多。

 

2.住宅用地

  • 可按建築物的密度分爲多個類型。

  •   靠近市中心的密度較高,以多層大廈爲主;

遠離市中心的,密度普遍較低,建築物只有量三層,也有單層和獨立式房屋。

 

3. 工業用地

  • 以工業活動爲主,但一些工業區內,也有各種形式的商業服務。

  • 可分爲:

    • 輕工業

      • 用地較少,區內的建築密度及工人密度較大。

    • 重工業

      • 用地較廣,安置廠房及重型機械,污染問題較爲嚴重,大多數重工業用地位於市郊。

 

4. 運輸用地

  • 城市的運輸用地,主要是道路空間。

  • 在個別城市,鐵路也使用大量城市空間,特別是鐵路總站。

 

5. 康樂用地

  • 城市除了是生產中心,也是居住中心。

  • 爲了市民的身心健康,也爲市民日光休憩地帶,如公元、兒童遊樂場、廣產和綠化地帶等。

 

6. 機關用地

  • 一個城市往往是各級政府籍貫地所在地。

  • 這些政府機關佔用大量土地,如晉劇和四發佈麼。

  • 有一些是由政府提供或自主的社會性事業,如醫療及教育等,皆須大量土地。

 

城市土地利用模式

1. 同心圓模式(Cncentric Zone Model)

  • 公元一九二〇年,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提出。

  • 整個城市的核心爲商業中心;

第二環爲過渡地帶,爲商業、工業及住宅等各種用途混雜;

第三環爲工人住宅區,以多層和租債爲主;

第四環爲高級住宅區,房屋一般較新,面積較大,密度則較低;

第五環爲通勤人士住宅區。(通勤人士爲住宅區與工作地點不在同一個城市的人士)​

2. 扇形模式(Sector Model)

  • 公元一九三九年,美國經濟學家荷特創立。

  • 他認爲,一個城市具有同心圓及扇形的特徵:

    • 由市中心向外放射的運輸網絡,一個區域原有的特徵沿着特定的方向向外擴展,導致城市內部的結構出現方向偏差。

    • 高級住宅區沿着一個方向發展,其旁就是中級住宅區。

    • 工業區則在遠離高級住宅區的方向發展,其旁爲工人住宅區。​

3. 多核心模式 (Multiple Nuclei Model)

  • 公元一九四五年,美國地理學家夏里斯和歐文提出。

  • 性質相同的活動會互相吸引,因而聚集在一起;

 

  • 某些活動需要獨特的設施(如港口)或個別部門等,加上歷史和其他原因,往往造成市中心以外,出現另一個商業區。

  • 多核心模式更能貼切描述現代城市的結構。

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

1. 地租

  • 繳交地租的能力,是決定城市內部結構的主導因素。

  • 市中心附近,商業用地須繳交最高地租。

 

2. 歷史因素與地理慣性

  • 環境優美,地勢較高的地區,通常有高級住宅在伸展。

  • 因爲一些已建立起的形象,居住在該地區乃是身份的象徵。

 

3. 社會價值觀

  • 總是市中心的地租很高,但很多城市都有面積廣大的廣場和公園。這些綠化帶的真正價值要比金錢打很多。

  • 除了一些供紓解身心的休憩用地,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地區或廣場,尚需要保留。

 

4. 城市規劃

  • 政府的干預,可決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形式。

  • 城市規劃是按議定的計畫,順序達到一準則或規範。

 

12.4 城市化的過程——城市的發展、城市化的影響

城市的發展

1. 大城市

  • 往往政治中心,在經濟、社會及政治上有着多方面的功能。

  • 我國的怡保、喬治市和古晉是各州的行政、商業及交通中心。

 

2. 大都會

  • 當大城市不斷膨脹而增加面積,包括周圍的衛星市,就是大都會。

  • 通常那個是貿易、金融及文化中心,也是交通的樞紐。

  • 市內有自主的行政權。

  • 美國的紐約、中國的上海、泰國的曼谷和馬來西亞的祭孔坡等。

 

3. 聯都

  • 城市的擴展,使到兩個大都會的邊緣沒有明顯的分解,幾乎聯合起來。這兩個大都會則稱爲聯都。

  • 日本東京和橫濱便是聯都。

 

4. 城市帶

  • 在發達國家,城市的發展使到多個城市聯成帶狀。

  • 美國的波斯敦到化成敦一帶,包括紐約、費城和巴爾的摩等,形成一個城市帶。

 

城市化的影響

  • 負面影響:

  • 住屋問題

    • 高昂的屋價及屋租,形成低收入者的負擔。

    • 非法木屋區稱爲這些人的棲身之所,他們只能在缺乏公共衛生設施的鐵道旁、廢礦吃、河邊建立家園。

    • 東南亞的大都會如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、泰國的曼谷和菲律賓的馬尼拉等都有這種現象。

 

  • 失業和貧窮

    • 鄉村居民的遷入,學識和經驗的不足,使到他們僅獲得微薄收入或面臨失業,社會問題隨之而生。

 

  • 缺乏規劃的城市化

    • 交通阻塞,人口的增加與公共設施的在呢國家不成比例,造成公里交通過渡擁擠。

    • 電供和水供出現不勝負荷的現象。

bottom of page